3月14日下午,银川市雷锋纪念馆迎来百余名特殊访客——来自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和宁夏长庆初级中学的师生们集体走出校园,以“行走的思政课”的创新形式开展红色教育。此次活动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物理空间局限,学生们在纪念馆实地场景中沉浸式感悟雷锋精神,实现理论学习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这种实践教育模式不仅让青少年在历史文物与英雄事迹中接受精神洗礼,更通过具象化的榜样力量有效激发其对高尚品德的价值认同,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当日下午,学生们提前抵达学校东门完成集合。在校党员教师与共青团员教师组成的保障团队快速完成人数清点,确保全员到位。发车前二十分钟,校党总支书记庞志涛同志面向整装待发的队伍作行前动员,系统阐释了“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价值,勉励同学们把握沉浸式教育契机,特别提出“观察要有思考维度、行动要显集体风貌”的参访要求,并细化说明了场馆参观安全规范与应急联络机制。全体人员随即按预设分组有序登车,车队在随队教师引导下平稳驶向雷锋纪念馆。


抵达目的地后,师生们在纪念馆前广场列队集合。春日暖阳下,“课堂走进雷锋馆 青春立志薪火传”主题横幅如火焰般舒展,全体成员持横幅完成集体合影。随后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启动仪式,正式拉开本次 “行走的思政课”的帷幕。
参观由董燕敏老师“行走的思政课”拉开序幕,她以“三颗钉子的启示”为切入点,将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当代青年使命进行深度阐释,引导学生带着“寻找精神坐标”的命题开启这场特殊思政课。带着理论思考的余温,同学们在讲解员引导下以“时间轴参观法”系统探馆:在“苦难童年”展区,泛黄的《雷锋家史》复印件令人动容;至“鞍钢岁月”单元,互动触摸屏上跳动的数字还原出“百吨里程”的奋斗轨迹;当驻足“军旅荣光”厅,泛白的军装与密密麻麻的补丁无声诉说着节俭美德。同学们或凝望“节约箱”原物沉思,或围拢在“雨夜送大娘”情景复原场景前热烈讨论……。





在互动环节,初二一班黄馨茹同学展示其精心设计的学雷锋手抄报时深情讲述:“我采用‘时间轴+事迹图谱’的形式,既呈现雷锋同志从孤儿到战士的成长脉络,更选取‘火车站帮大娘找儿子’、‘工地推砖不留名’等12个经典场景,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背后,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境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要让雷锋精神在志愿服务中绽放新光彩。”李晟睿同学的分享感悟:“大家看手抄报左上方的题词拓片,这是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历经半个多世纪,这七个字早已超越个人称谓,升华为民族精神坐标。”
在“我心中的雷锋精神”主题研讨环节,师生们碰撞出多维认知。八年级五班马子骞同学结合实践感悟发言:“当看到雷锋生前使用过的钢笔与补丁摞补丁的袜子时,我忽然意识到思政课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这种‘行走中的沉浸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雷锋精神就凝结在这些日常器物之中。今后我将积极承担班级卫生、主动帮助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让雷锋精神在指尖传递温度。”历史教师陈彦汝老师从历史叙事角度延伸思考:“我们刻意安排学生在‘雷锋与红领巾’雕像前讨论,就是要构建跨时空对话场景。这种历史语境下的精神共鸣,正是实物史料独有的教育价值。”英语教师李静表示:“我在今后教学中将设计‘雷锋精神永流传’等项目式学习方案,包含撰写雷锋事迹英文解说词、为国际友人录制‘微锋故事’短视频等任务,用语言学习与价值传播相结合,对雷锋精神进行创造性传承。”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未来他们会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用实际行动传承这一精神,让雷锋精神的火种生生不息,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